无械之地

是二更的最后一班地铁栏目

别再复盘了,行动起来

我决定再也不做愚蠢的复盘了

至少不要费专门的时间去做了


问题没解决的还是没解决

事情没推进的还是没推进

该焦虑还是焦虑


与其这样

不如把精力放在每一次决策的时刻

决策就是改进

落地就是改进


脱离了实践的空洞的复盘

真的只是面子工程


它或许短暂地让自己安心

可那也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寻人:在二手书店穿着海魂衫还买了好几袋书的男生。


真的超级无敌大爆炸激动了,一眼万年。金城武+陈柏霖的结合体。完全就是理想型,又帅又有气质。


知道自己配不上,知道对方可能不是单身,知道自己懦弱,知道就算要了微信也大概率不会有结果。


可我真的不想再错过了,因为自己对外表的不自信。所以决定开始捯饬自己,决定开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温柔,决定去爱这个世界,也允许和有勇气去面对这个世界的伤害。


希望,遇见你的时候,我能够有勇气。

所幸离开得很体面

今天,如愿以偿地,离开那个地方了。

那个让自己爱恨交杂的地方。

一切都太过于戏剧化,上午刚刚将家当都转移到了新的办公地点,下午的中秋晚会又是在旧的办公地点开的,屁股都还没坐热,我又回去了。

再见故人,心里头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说。尤其是今早上楼时,还是前任领导拎着我到新的办公地点。他还是那么地温柔,以至于我回想起了过往因不满于他的“忽视”而对他出言不逊的场合,心中愧疚万分。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否有在心里记恨过我。他是第一任,也将是最后一任,在我生命中最温柔的领导吧。我很幸运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遇见他。虽然我自知才华横溢,但常常意气用事而惹出不少麻烦的我,实在是配不上他在言行中承载的温...

真的太久没写东西了

说起来好久好久没有动笔了,但每天大脑都在疯狂地运转,不停地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还动不动就是存在不存在的。但我还是会逃避,逃避到各种人工制造出来的信息乐园中,逃避去直面自己的存在,逃避去直面自己的虚无。

但因为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焦虑,却从未停止。

我累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我真的再也无法忍受那些噪音,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世界最本真的触动埋没,让人陷入到我很快乐的错觉中。然而,那并不是真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呢?

是抬头仰望时,那片紫蓝色的天空熏染了微醺的红。

是停下脚步时,从双腿间擦过的风。

是当风吹过时,耳边传来的树叶的摩挲。

是闭眼深呼吸时,空气中绿叶的清香。

是的,我再也...

3.3-觉悟吗

若生命只是无数的偶然

自我意志不过是想象

那么,该如何确定“我”真的存在呢


请向世界证明你的存在

3.1-三只金钱豹外逃有感

比从未活得自由更痛苦的事是

我曾体验过自由


摸摸

2.2-思考

如果没有语言,人将如何认知,如何思考

抛弃语言,是不是就能达到纯粹?


最近开始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2.1-我与世界的距离

我感觉到自己乱颤的心

我听到马路上汽车碾过马路的呼呼声和叭叭的笛声

我听到人朦胧的语词

我听到鸟的叫声在窗前划过一条弧线

我看到飘窗上木板的纹理和摆在上面的一块抹布

我....

工作有感

*不同的研究,或者说不同的工作,他们围绕的都是同一个东西,那就是人性,或者说他们所想要触达的,依据的,以及指向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所以说即使是不同的研究项目,他们也是有关联性。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法分析,如果连我们都无法洞察自己的本质,那么我们又如何去洞察他人的本质呢?

1.2-向往简单的生活

读#男孩带面具卖樱桃#有感

当然了,仅仅是看报道视频的片面之词

向往那样简单又纯粹的生活

卖樱桃(打工)做肉体食粮

读书做精神食粮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

往往希望把这两件事情统一,即

工作除了提供钱财供我们生存

我们也能够从工作中获取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但,这真的可能吗?

1.1-不要当“救世主”

不要妄想去改变世界或改变他人

不要妄想去帮助世界或帮助他人

尤其是不要主动地去帮一些自己根本不想去改变的人

真的很累

你的满心好意和一腔热血,对他人来说很可能就是负担


所以

爱怎样怎样吧

我已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为什么还要做热心市民

1-序言

从今天开始记录

写下任何时候的内心所想

也可以写下看到、听到的


从今天开始

想要正视自己的存在

之前的手机锁屏截图

讲道理,我是一个不喜欢换东西的人

这一次换手机,是因为手机实在是卡到飞起,屏幕因为用的不是原装,有换过所以经常失灵。尽管如此,之前的手机,我还是用了将就三年还是思念。


我一直觉得那句话说得很对“一个东西用久了是会出感情的”。尽管在常识看来,物品是无生命的。然而我却认为,一个跟着一个人很久的物品,是会因为它的陪伴,它的见证而拥有“灵魂”。所以我很少换东西,或许,是不愿意割舍那些回忆,又或者是因为觉得赋予了它生命之后又抛弃了它,觉得自己很残忍。


几天之后,面临这部手机的命运是被低价出给路边的手机贩子,然后被肢解,分散到各处。我的那些回忆,那些经历也就就此与我告别...

职业污点

毫无疑问,这一次的测试,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的污点,巨大的污点。不过,我仍然感谢它,感谢这个污点教会了我——不可以毫无底线地退让,不可以毫无专业性可言。

研究的专业性在市场适应性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的界限,而这条界限所处的位置,也就是“尺度”,每个研究人员,每个团队,每个公司都是不一样的。这一次的测试,我之所以感到难受,噢,准确的说不是那一种因为受到否定的难受,虽然说的确也有一点点啦,毕竟谁被不认可的时候,会毫无感觉,然而更多的难受是在于,我被这个团队的尺度所震惊——难道这个团队,这个公司,可以为了所谓的“快”和“简单”完全地放弃研究的专业性吗?

真的是毫无章法可言。

简直就是垃圾。

简...

倦了


倦于“窥视”他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乐趣来获得短暂的、代入的满足

倦于依赖他人的表达,而逐渐丧失自己表达的能力,乃至意志

倦于当迷茫、伤感、焦虑产生时,通过上述的方式麻痹自我,逃避一切

更倦于通过各种精妙的计划、方法、工具“束缚”自己的灵魂

我也不想去吐槽或是鄙视大多数现代人娱乐自我的方式


我只是倦了


我想要在现实生活中,亲自去体验那些乐趣、那些满足

我想要在受触动时,尽可能完全地传达我的感受,通过文字、画面...

我想要在情绪产生时,好好地去感受它

我想要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和对本能,去驱动每一天


我想这么做很久了

而“现在“就是那个最好的实现机会...

终于迎来了这一刻

真难过

自从上了班,就很少能有一个安静的时间,静静地、一个人、慢慢地、细细地捋一捋自己每天的想法。感觉自己每天忙忙碌碌,总又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入睡和醒来,要说做了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吗?其实并没有。或许生活的本质,就是琐碎?

可我还是想在这样的琐碎当中寻得一处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天地,无人来打扰。我大概是托了大姨妈的福,写了几个月以来的唯一一次思绪表达得比较流畅的随笔。再不写,我觉得的文海可就要荒芜了。

怎么说,感觉还有好多好多事情要做,好多好多想法等着去实现,可就是总会被其它的、奇奇怪怪的事情干扰,总就是达不到我想要达到的,所谓“专心”的境界。

我所期待的“专心”,大概是什么样的呢?

就是...

开头?

我一直想动笔写写我的上司,可从我入职开始,他每天一贯如一的客气与礼貌,让我觉得这些东西会想波澜不惊的湖面,单调无味。可是他昨天,似乎有些生气了。准确地说,是我把他给惹恼了。


我意识到我必须得写下了是在刚刚。照理说我每天早上都运动一小时,可刚刚我运动时,感觉昨天我和上司说过的每一个字都满满地挂在身体上,我觉得好重又好累。


真不知道我该不该感到高兴,毕竟我已经好久没有动笔写东西了。这是我正式工作以来,第一次有写东西的冲动。


我打算要坚持下去。每天都写写。


我现在要去洗澡了。

人就是喜欢推卸责任啊

人就是喜欢推卸责任啊,发生问题时,很少见有人会自觉地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先把问题归于环境、归于他人,归于物品,甚至...归于自己的身体。这样一来,自己就无需承担因为是自己的错而带来的压力,更不用再去绞劲脑汁追踪问题的原因,只需要轻松地说一句“不是我的错”就好了。

当下的时代,整个社会流行的声音无非都是——我想要过得轻松一些,学习轻松一些,工作轻松一些,回到家不想动,只想轻松一些,玩乐就好了,干嘛那么累。

可是,我倒是觉得,构成人生最本质或者说最核心的基石,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困难,那些我们曾摔过的跤,那些我们曾被打败的比赛,那些我们曾做得很糟糕的事,那些我们表白失败的夜晚,那些......

躲回我小小的港湾

距离上次更文,居然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期间,我从一位嗷嗷待哺的半社会人变为了已经开始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尽管涉世未深,但最近一个案子足以让我得以窥探搬砖之不易。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像是在学校里的过家家,更不是个实验品用来满足自己的学术情怀。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行为”,你的每一个字词都需要“能够转换为利润”,如果不能,那就是没用的。

我到底有没有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呢?不知道。只知道的的确确地被领导一阵见血的“批评”给吓得不轻。直到和刚离职的前辈说出“我好想你”的那一刻,眼泪绷不住地哗哗外流。

“坐在那儿的时候,我真的超级想哭”

可我明明就不是一个脆弱的人啊,喜欢冒险,喜欢挑战,喜欢刺激的...

我再也不能躲到噪音中,假装听不到恐惧和焦虑了

若是恐惧和焦虑存在,那么就直面它

找到自己到底恐惧和焦虑什么

即使保持着开放的心态

去和默契的伙伴同行

也要做好长时间只有一个人去对抗未知的准备


真正恐惧的,或许并非恐惧的东西本身

因为那恐惧极有可能仅仅是我们的幻想

是我们赋予和强加在事物身上的


或许

当我们真正勇敢地去面对那个我们一直以来都在逃避之物

会发现

它其实没那么恐怖


我们,也远比自己想象的强大


谈谈“搬宿舍”

直到毕业搬宿舍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东西竟是如此地多,而这些东西中“无用”的东西也占了不少,以至于我还得为这些东西的迁徙支付运费或是人肉带回家,寄出去的有三个大箱子,一个大袋子,带回家的有两个行李箱,东西是真的多。而避免此类状况的方法只有一个,“少买”“优买”。

在购买东西前,想想这个东西是一时所需,还是长久需要,若是一时所需,那是否有可替代的物品,比如纸质书就可以用电子书替代,亦或是可以自己用已有材料DIY一个,不仅省钱,还可以享受到动手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若是长久需要,那也可考虑购买二手(若搬家时带不走,转卖、送人或丢掉都不觉得可惜)。但大件的物品除非真的必需,否则谨慎购买。

什么是真...

毕业了,到家啦

最近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人总是在给自己设限

人总是在给自己设限。

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人们总是会思考的,不是“下一步该怎么做”,而是“有哪些事情会阻止我做成这件事”。而且情况往往是,思考后者花的时间越多,越有可能不去做这件事,或是这件事情没有做成。并且,没有做成的原因,并不在于事情的难度有多大,而是人们往往会在思考那些“会阻止自己做成这件事”的因素时,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的压力,感到焦虑,犹豫自己该不该继续坚持。

更可怕的是,“有哪些事情会阻止我做成这件事”背后隐含的心理是“我有可能做不成这件事”。我并非意在说明人不应当去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思考可行性的前提是已经“具备可行的具体操作”。

换句话说,人应当把思考“做不成这件事的可能性”...

思虑成疾

过去的不会都过去。若是在被压抑的情绪袭来时,用“都过去了”搪塞自己,有的只是苍白无力。


发现自己穿拖鞋的时候,有种恶趣味,就是即使拖鞋的长度是合适的,我也会把脚后跟落在拖鞋外面,然后走出“嗒嗒嗒”的声响,这种故意而为之的拖沓,说不上为什么,但就是喜欢。


另外,今天晚上的梅菜扣肉好好吃啊。一想到还有半个月就要离开家,然后一年才能回来一两次,倏地有些伤感了。

读《象与骑象人》有感

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社会的“失范”。于个人而言,绝对的自由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沉溺其中会使人感到虚无、迷茫。因而,人的确需要某些信念,去支撑自己。

2.人生意义的寻找,可以起始于内心,却不仅限于内心。更全面的做法是,掌握内外的平衡,即关注内心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保持与外界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一种广义上的“工作”。于学生而言,是学习;于上班族而言,是工作。这种联系还体现在保持与他人的链接,包括与他人建立友谊或是加入某个社会组织。

1 / 5

© hellomylove404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