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械之地

别再复盘了,行动起来

我决定再也不做愚蠢的复盘了

至少不要费专门的时间去做了


问题没解决的还是没解决

事情没推进的还是没推进

该焦虑还是焦虑


与其这样

不如把精力放在每一次决策的时刻

决策就是改进

落地就是改进


脱离了实践的空洞的复盘

真的只是面子工程


它或许短暂地让自己安心

可那也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去做吧,反正都会后悔”

转自小红书

博主林呱呱

侵删

转载自知乎答主阅思

侵删


关于

《阿拉斯加湾》

灵魂伴侣

射击运动

访谈截图一

最近早上起床的状态就是一个字——累

两个字——超累

三个字——超级累


不知道是姨妈期前兆还是...工作也有像恋爱那样的“蜜月期”

亦或是...我真的太用力了...

用力过猛以至于反噬自身


刚刚在看瞻云云最新一期视频的时候

才猛然意识到,我错了

我真的错了


错在我不该把用户、把同事、把工作、把周围的一切

当做一种能够从中榨取自己想要获得的关于“世界知识”的源头

“世界并不是以你为中心,世界并不会为你改变什么”


而我,却太过于妄想去改变世界了

把自己当成能够拯救世界的英雄 

怎么会没有精神压力?

把拯救世界这件事当做自己的信仰、当做自己热爱的...

好中二的想法hhh

按照柏拉图“理念”在现实世界中有一“摹本”的说法,以我为例,“我的人生”这一理念也存在着摹本。根据柏拉图“相似”的说法,这一摹本还不止一个。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中很多个我的人生是在进行着的。但是为什么我看不见他们呢?联系到“平行世界”的假说就可以理解了。不同的我的人生存在于不同“空间”当中,他们互不干扰。


而梦境是不同平行世界唯一的一个交集的场所,并且梦境这一场所其实也只是存在于理念世界当中。当我们睡着时,我们是没有意识的,我们看不到也听不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关闭了来自具象(物质)世界的通道,进入了理念世界。所有我的人生的摹本都会回归到“我的人生”这一理念当中,我们可以设想每一理念有一个...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为之责任》摘录

-“就改善你自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

-真实于自己是不容违背的责任

-天才的意识是最远离拟涵阶段的,“它具备最强最清澈最明确和清晰。”天才具有最发达的记忆力,具有形成明确判断的最强大能力,因此对于真假好坏的差异有着最精细的感觉。逻辑和伦理根本上是一回事;“它们无非是对自己的责任”。天才“是最高的道德,因此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实际上对他来说只存在柏拉图式的爱,因为:“任何其他所谓的爱都属于感官王国”。爱和性欲不止是一回事,它们是互相对立的。这就是为什么婚后之爱的观念是虚伪的。性的吸引随身体的接近而增加,爱则在爱人缺席时最强。真正说来,爱需要分离,需要一定的距离才得以保...

韩炳哲《爱欲之死》

人就是喜欢推卸责任啊

人就是喜欢推卸责任啊,发生问题时,很少见有人会自觉地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先把问题归于环境、归于他人,归于物品,甚至...归于自己的身体。这样一来,自己就无需承担因为是自己的错而带来的压力,更不用再去绞劲脑汁追踪问题的原因,只需要轻松地说一句“不是我的错”就好了。

当下的时代,整个社会流行的声音无非都是——我想要过得轻松一些,学习轻松一些,工作轻松一些,回到家不想动,只想轻松一些,玩乐就好了,干嘛那么累。

可是,我倒是觉得,构成人生最本质或者说最核心的基石,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困难,那些我们曾摔过的跤,那些我们曾被打败的比赛,那些我们曾做得很糟糕的事,那些我们表白失败的夜晚,那些......

罗素《幸福之路》摘录

-

然而,放弃在征服幸福的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比努力所起的作用并不逊色。虽然聪明的人不愿意在可以防止的不幸面前坐视不管,但他不愿意在不可避免的灾难上徒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即使这些灾难本身是可以战胜的,但只要它们会引起时间和精力的过分消耗,以致妨碍他追求更为重大的目标,那么他也宁愿屈服,许多人为了一点不顺心的小事便会焦虑不安或者过分恼怒,这样就空耗了不少有用的精力。

一个人即使在追求真正重要的目标时,也不应该陷得太深,使可能出现失败的想法长久地困扰着自己,威胁心灵之平静安宁。基督教告诫人们尊从上帝的意志,即使那些不接受这一说教的人,也应该在自己的活动中贯穿着某种信仰。在实际工作中,...

罗素《幸福之路》摘录

-

只注视着未来,认为今天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它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有害的习惯。没有局部性的价值,也就没有所谓的整体性的价值。生活不应当被看作这样一种情节剧,剧中的男女主角经历难以想象的不幸之后,最终以圆满的结局作为补偿。

-

忍受一种或多或少单调的生活的能力,是一种应在童年时代就培养起来的能力。现代的父母在这方面是有相当责任的,他们给孩子们提供了过多的消极的娱乐活动,如电影、精美的食品等。他们丝毫没有认识到,除了一些很少的例外,过一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童年的快乐,主要应该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获得。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一方面又不需要付出体力代价的...

我再也不能躲到噪音中,假装听不到恐惧和焦虑了

若是恐惧和焦虑存在,那么就直面它

找到自己到底恐惧和焦虑什么

即使保持着开放的心态

去和默契的伙伴同行

也要做好长时间只有一个人去对抗未知的准备


真正恐惧的,或许并非恐惧的东西本身

因为那恐惧极有可能仅仅是我们的幻想

是我们赋予和强加在事物身上的


或许

当我们真正勇敢地去面对那个我们一直以来都在逃避之物

会发现

它其实没那么恐怖


我们,也远比自己想象的强大


谈谈“搬宿舍”

直到毕业搬宿舍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东西竟是如此地多,而这些东西中“无用”的东西也占了不少,以至于我还得为这些东西的迁徙支付运费或是人肉带回家,寄出去的有三个大箱子,一个大袋子,带回家的有两个行李箱,东西是真的多。而避免此类状况的方法只有一个,“少买”“优买”。

在购买东西前,想想这个东西是一时所需,还是长久需要,若是一时所需,那是否有可替代的物品,比如纸质书就可以用电子书替代,亦或是可以自己用已有材料DIY一个,不仅省钱,还可以享受到动手的乐趣以及成就感。若是长久需要,那也可考虑购买二手(若搬家时带不走,转卖、送人或丢掉都不觉得可惜)。但大件的物品除非真的必需,否则谨慎购买。

什么是真...

人总是在给自己设限

人总是在给自己设限。

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人们总是会思考的,不是“下一步该怎么做”,而是“有哪些事情会阻止我做成这件事”。而且情况往往是,思考后者花的时间越多,越有可能不去做这件事,或是这件事情没有做成。并且,没有做成的原因,并不在于事情的难度有多大,而是人们往往会在思考那些“会阻止自己做成这件事”的因素时,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的压力,感到焦虑,犹豫自己该不该继续坚持。

更可怕的是,“有哪些事情会阻止我做成这件事”背后隐含的心理是“我有可能做不成这件事”。我并非意在说明人不应当去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思考可行性的前提是已经“具备可行的具体操作”。

换句话说,人应当把思考“做不成这件事的可能性”...

读《象与骑象人》有感

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社会的“失范”。于个人而言,绝对的自由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沉溺其中会使人感到虚无、迷茫。因而,人的确需要某些信念,去支撑自己。

2.人生意义的寻找,可以起始于内心,却不仅限于内心。更全面的做法是,掌握内外的平衡,即关注内心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保持与外界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一种广义上的“工作”。于学生而言,是学习;于上班族而言,是工作。这种联系还体现在保持与他人的链接,包括与他人建立友谊或是加入某个社会组织。

JUST DO IT

普鲁斯特曾这么说:“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要靠自己去发现,走过无人的荒野,无人可依靠,无人能卸除我们的责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观点”  


即使是一些让我们心领神会的“点拨”,也不过是你已经具备了理解这一道理的资质,即相应的人生经历。


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样的道理,能够让人在听了之后,什么也不做,就能全然改变他的人生。这样的事情,和期待着天降大饼有什么区别?什么也不做,指望着一句话,一个道理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己什么也不用付出?该解决的问题不去面对,那么什么也不会改变。听再多的大道理也不会。


你会在听了各种大道理之后...

边界 活着

去建立生活习惯,探索人生原则,并非追求单一维度的、世俗意义(尤指资本主义精神)的“好”,而是,去探索你自己的“边界”。这些边界,定义了“你是谁”。


社会上对于“自律”的追求,近乎病态。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更多的学习时间、工作时间,更高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仿佛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可以压榨的机器人,巴不得时时刻刻都在产出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更有意义的东西。就连精心安排好的休息、健身等,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好地恢复,以便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而我这里所说的“边界”,纯粹是由自己定义的,所有的边界,都以自己舒适为主,所有的产出,也不过是为了用实践活动去定义自己的存在,而存在的意义,仅...

感悟

就在几天前,才和朋友讨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会做哪十件事”。听过诸多朋友的回答,才发现,少了其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根本无法实现,因为这个世界的运行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另外,当世界一个人只剩他自己后,也会慢慢在孤独中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因而,每一位青年都应该为建设和维护中国,贡献一份力量。因为我们个人的生命乃至我们的人生意义,都与这个共同体的命运紧紧相连。

我们没有哪一个时刻会感觉到“我已经准备好了”,所以我们什么时候都是准备好了的。

关于工作与休息的“临界值”的思考

最近占卜听到的最多关键词就是——“自律”。楞是回过神来,我似乎已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不再痴迷于精心雕刻出一座名为“计划 ”的牢,也不再痴迷于让自己的生活有如机器一般分毫不差的运作。至于那句“自律即自由”?可不就是受虐么,挨了打,还自以为获得了快感。


然而,完全不受束缚的生活,也不是我认为的“自由”。直到现在,我也才明白,毫无负罪感的娱乐和放纵的娱乐,是两回事。这既是说,自由并非放纵。


那么自由是什么呢?坦白地说,我也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答案。但我想,应该有“专注地投入”这一层含义。通俗地说,就是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该休息,那就好好休息,该工作,那就好好工作。不要休息...

在一场泪涕俱下的暴风式哭泣后,近期积郁在内心中的那团黏糊糊的情绪一泻而出。宽敞了许多的内心中,生发了一股笃定、平和的力量。没有激情、没有幻想,有的只是一股劲,想要实打实地耕耘每一个“当下”,不骄不躁地滋润它的土壤,不吵不闹地等待着它的发芽。

1 / 2

© hellomylove404 | Powered by LOFTER